7月7日,青·耘赋能实践团走进吉林省白城市大安市,聚焦“产业振兴”主题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实践团深入大荛子产业孵化基地、大安纯洸玻璃厂、红岗采油厂等产业一线,调研传统产业与现代技术的融合路径,不仅收获了丰富的实践数据和宝贵经验,更在亲身参与和深度思考中,真切感受到基层发展的蓬勃动力,为推动乡村振兴走深走实提供了有力的实践支撑。
传承匠心,温情与数字赋能乡村振兴
实践团首站来到大荛子产业孵化基地,车间内弥漫着淡淡的草木清香,工人们娴熟地将柳条编扎成一把把质朴实用的扫帚。队员们戴上手套,跟随技艺传承人认真学习选材、晾晒、捆扎等传统工序。看似简单的捆扎,实则讲究力度与均匀度,展现出手工匠人的独特技艺和耐心。厂里特别聘请了20余名当地困难群众,帮助他们实现灵活就业,既保证了家庭收入,也促进了社会和谐。产业带动就业的生动实践,令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经济增长,更是民生福祉的提升。
在产品展示中心,队员们还尝试了一场“新式带岗”直播体验:从灯光调试、产品展示,到口播话术与镜头感训练,虽然只是模拟操作,却让大家切身体会到短视频平台对传统产业的巨大赋能潜力。“直播不仅能卖产品,更能讲故事、传匠心。”一位队员总结道,“我们建议厂方在直播中加入‘手工扫帚的制作流程’内容,提升产品背后的文化温度。”

实践团成员研讨扫帚直播创新内容
火炉炽热,玻璃工艺助力乡村经济
随后,实践团队在当地村支书的陪同下,参观了大安纯洸玻璃厂的生产车间。车间内,火炉熊熊,热浪翻滚,工人们按照配料、熔制、成型、退火等工序有条不紊地作业,一件件晶莹剔透、造型各异的玻璃制品在高温中逐渐成形,展现出传统制造技艺的独特魅力。这些玻璃制品不仅品质上乘,工艺考究,还出口至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近年来已成为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之一,也为周边群众提供了不少就业岗位,带动了乡村经济的稳步增长。
队员们在实地走访中细致观察车间运作,深入了解产业链各环节的技术流程与管理理念。此次调研不仅让他们感受到传统制造业在乡村发展中的强大韧性,也引发了对产业现代化路径的深入思考。

车间老师傅向团队成员演示高温玻璃塑形工艺
艰苦奋斗,红岗采油铸就发展之基
团队还走访了红岗采油厂,跟随讲解员回顾了采油厂自创办以来的发展历程。从早年依靠人力和简易设备的艰苦开采,到如今逐步迈向科学管理与智能化控制,团队成员真切感受到传统能源企业在时代变迁中的发展轨迹。
讲解员介绍,为实现高效稳定生产,采油厂持续优化工艺流程,引入信息化手段提升管理效能。厂区内,智能监控系统实时采集各口油井的生产数据,确保开采参数精准调控,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的有效保护。
在实地观察与交流中,队员们逐渐理解了能源行业背后的运行逻辑与管理智慧,更意识到传统产业在数字转型中的复杂性与现实意义。这份体悟将成为他们思考专业学习与社会发展之间联系的重要起点。

东北电力大学青·耘赋能实践团与红岗采油厂工人合影
通过对大安地区多家企业的实地调研,实践团队切身感受到乡村产业在时代变革中的坚守与创新。从手工扫帚到智能采油,从传统玻璃制造到数字营销,每一次走访都是一次与现实对话的过程。青年学子在观察与思考中拓宽了视野,也更加坚定了将专业所学服务基层发展的信念。乡村振兴的图景不仅写在广袤大地上,也刻进了他们心中未来的方向。
来源: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初审:马 浩 张 伟
复审:岳 军
终审:李金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