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院概况 | 党团建设 | 学科建设 | 教学教务 | 人才培养 | 科学研究 | 学生工作 
 
  人才培养
 本专科教育 
 研究生培养 
 卓越工程师培养 
 
  研究生培养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二级学科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3-08-31 20:07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二级学科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081404   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一、 学科简介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学科于200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8年开始招生。本学科是土木工程一级学科重要分支,本科专业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主要研究如何创建健康、舒适、节能的人工环境以及实现这一目标所需的采暖通风及空调系统,冷热源、能量转换与输配及自动化设备。新形势下,学科任务是营造绿色建筑智慧能源系统,实现节能与低碳。

本学科以流体力学、传热学、工程热力学为基础,与自动控制及计算机技术等学科互相渗透。学生面向工农业生产、国防、科研以及人民生活等行业领域,开展人工环境控制、空调系统节能及优化、空调用冷热源技术、供能系统与储能技术、HVAC系统自动控制等领域的理论和应用研究。

二、培养目标

为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本学科对硕士研究生要求如下:

1. 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 培养具有跨学科知识背景,掌握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在所研究方向的范围内了解本学科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能够从事科学研究或具备担任专门技术工作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熟练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

3. 身心健康,有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

三、研究方向

1. 暖通空调系统节能与优化

2. 可再生能源利用与建筑节能

3. 热泵理论与应用技术

4. 通风除尘与空气净化技术

5 . 热电冷三联供与智慧管网

四、学制与培养方式

1. 学制

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为3年,学习年限一般不超过5年。课程学习与学位论文工作可相互交叉进行,除公共学位课要求硕士研究生在入学第一学期必修之外,其它课程可根据课题需要选择学习,但在申请硕士学位论文答辩之前必须修满学分。

2.培养方式

1硕士研究生在入学的两周内,根据双向选择的原则,确定指导教师。

2采用导师负责制。导师负责指导研究生课程学习、学位论文选题等培养环节,检查课题进展情况,帮助解决课题中遇到的困难,指导研究生撰写论文,对学位论文严格把关,杜绝各种学术不端行为。

3导师应按专业培养方案要求,在正式确定指导关系后两周内,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结合硕士研究生知识结构、学术专长、研究兴趣、能力基础等具体情况,制订出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经学院学位工作分委员会审批后报研究生院备案。

4采取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使硕士研究生既要深入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又要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进一步培养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承担技术工作的能力,并注重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5)注重培养学生关注实践、立足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的态度和能力。丰富实践教育的内涵与形式,将实践教育贯穿于硕士生培养全过程,充分发挥实践教育的全面育人功能。

6)重视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积极引导研究生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

硕士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课程分为学位课(公共基础课、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选修课、必修环节和辅修课四个类别。所修课程总学分一般不少于30学分,学位课不少于16学分。具体要求如下:

1. 学位课(不少于16学分),其中

1公共基础课:8学分,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自然辩证法概论(1学分)研究生综合英语 (3学分),专业英语(1学分),论文写作与学术诚信教育(1学分)

基础理论课:4-6学分,不少于2门课。

专业基础课:4-8学分,根据研究方向与基础理论课统筹设置。

2. 选修课

选修课程(6-12学分),按一级学科设置。

3. 必修环节(3学分),其中:

1)学术活动:1学分,硕士研究生至少要参加6次学术报告及讲座。

2)文献阅读与开题报告:1学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开题报告的撰写工作,并通过由学院论文审查小组组织的开题报告答辩和评审。

3)论文中期检查:1学分,完成中期检查报告,并通过由学院组织的中期检查答辩。

4. 辅修课

少数跨专业或以同等学力考取的研究生必须辅修至少两门本专业本科生的主干课程,辅修课不计学分

5. 课程考核

1)学位课程成绩70分及以上为合格,选修课成绩60分及以上为合格。

2)学位课的考核方式必须是闭卷笔试。课程不及格者必须申请重修。

六、学位论文与答辩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硕士研究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从事科学研究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使研究生的综合业务素质在系统的科学研究或工程实际训练中得到全面提高。学位论文工作一般不少于1.5年。

1. 学位论文选题与开题报告

硕士生入学后应在导师指导下,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学科现状和动态,尽早确定课题方向,完成论文选题。学位论文的选题一般应结合本学科的研究方向和科研项目,鼓励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选择课题。确定学位论文工作的内容和工作量时应全面考虑硕士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工作能力和培养年限等方面的特点。

开题报告是硕士研究生开展学位论文工作的重要环节,一般在第学期的4周内完成。开题报告主要内容包括: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的研究和发展情况及分析;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案及进度安排,预期达到的目标;为完成课题已具备和所需的条件;预计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主要参考文献。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在30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10篇,其中70%以上的应为学术论文,近五年发表的文献应不少于40%对开题报告的具体按照研究生院的相关规定执行。

论文开题报告通过者给予1学分。

2. 学位论文中期检查

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中期检查一般在第四学期后4周内完成。中期检查的主要内容为:论文工作是否按开题报告预定的内容及进度进行;已完成的研究内容及结果;目前存在的或预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论文按时完成的可能性等。对中期报告的具体要求按照研究生院的相关规定执行。

论文中期检查通过者给予1学分。

3. 学术论文发表与科研成果要求

硕士生在学期间应积极参加本学科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撰写和发表学术论文。硕士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答辩一般对发表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不做强制性要求,对拟申请优秀硕士论文的学术论文发表与科研成果应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1)在学校认定的一级学报SCI收录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不少于1篇或其它EI期刊论文不少于2篇;

2)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件(排名前2名),并发表EI收录期刊论文不少于1篇;

3)学位论文工作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1项(排名前6名),并发表EI收录期刊论文不少于1篇。

以上发表学术论文成果要求学生为第一作者,如果学生为第二作者,其导师必须是第一作者;所有成果必须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是学位论文的一部分;所有成果署名单位必须是东北电力大学。

4. 学位论文写作

硕士学位论文是硕士生科学研究工作的全面总结,是描述其研究成果、反映其研究水平的重要学术文献资料,是申请和授予硕士学位的基本依据。学位论文必须在理论分析、计算方法、数据处理、实验方法、测试技术、仪器设备、工艺方法或应用等方面有创新,体现出作者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较强的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硕士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生独立完成,与他人合作或在前人基础上继续进行的课题,必须在论文中明确指出本人所做的工作。

学位论文要求见《东北电力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规范》。

5. 答辩资格

硕士研究生具备下列条件后方可申请硕士学位论文答辩:

1)已修完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并通过考核,取得培养方案所要求的最低学分数;

2申请优秀硕士学术论文应满足对论文发表或科研成果的要求

3)论文中软件部分应根据相应的评阅标准在答辩前两周进行检测,本人提出申请,导师或其课题组签署意见;

4)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学位论文送审资格条件;

5)通过学术不端检测;

6)按照《东北电力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管理办法》通过论文评审;

7)办理完答辩前的一切准备工作。

6.答辩流程

1)将匿名论文提前交给答辩委员会,答辩委员会由5名专家组成(不包括指导教师),设秘书1人。答辩委员会的成员须经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查批准。具体要求按照研究生院相关规定执行。

2)研究生现场论文答辩,答辩时间不少于20分钟,陈述论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创新点和取得成果等;

3)答辩委员会专家提问,学生现场作答;

4)答辩委员会专家无记名投票给出答辩成绩;

5)宣布答辩成绩。

7.学位授予

符合下列条件者方可被授予硕士学位:

1)思想品德及在学表现合格;

2)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

3)提交硕士学位论文电子版和两份打印稿,并附有答辩后详细修改说明;

4)提交授予学位所需的其它材料;

5)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通过;

6)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通过

 

 

 

 

 

 

 

 

附表:课程设置表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考核

方式

学期

学位课

公共基础课

8学分)

12210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

48

考试

1a

1221003

自然辩证法概论

1

24

考试

1a

1021001

研究生综合英语

3

72

考试

1a

0221001

专业英语

1

24

考试

1b

0221007

论文写作与学术诚信教育

1

24

考查

1a

基础理论课

4-6学分)

0921001

数值分析

2

32

考试

2a

0921032

数学物理方程

2

32

考试

1b

0921030

最优化方法

2

32

考试

2a

专业基础课

4-8学分)

0221002

高等工程流体力学

2

32

考试

1a

0221003

高等工程热力学

2

32

考试

1a

0221004

高等传热学

2

32

考试

1a

0221006

建筑热过程

2

32

考试

1a

2选修课

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选课

6-12学分)

0222032

建筑节能技术

1

16

考试

1b

0222033

现代工业用通风除尘技术及应用

1

16

考查

2a

0222034

室内空气品质

1

16

考试

2a

0222035

制冷空调装置仿真与优化

1

16

考试

2a

0222036

太阳能及热泵应用技术

1

16

考试

2b

0222037

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技术

2

32

考试

2a

0222038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

2

32

考查

2a

0222006

计算流体动力学

2

32

考试

2a

0222007

数据分析与实验设计

1

16

考试

2a

0222008

人工神经网络及应用

1

16

考试

2a

0222039

蓄能技术与应用

2

32

考试

2b

0222040

现代热泵(制冷)技术

1

16

考试

2a

0222041

热网计算原理与方法

1

16

考试

2b

必修环节

3学分)

0224001

学术活动

1

 

考查

 

0224002

开题报告

1

 

考查

2

0224003

中期检查

1

 

考查

4

辅修课

(不计学分)

0223003

空气调节

 

跨专业或同等学力学生选择辅修

0223004

空气调节用制冷技术

 

总学分30-32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16学分

 

已是首条
下一条: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全日制硕士留学生培养方案
关闭窗口